为进一步提升本科英语教学水平,及时推动教育理念创新,公共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心大学英语C级班教学团队于2025年4月8日在前卫南区逸夫楼406教室成功举办一场聚焦“教学、备课、课堂组织”的教学分享会。本次活动由课程负责人许春燕副教授主持,团队骨干教师杨桢副教授和杨雪老师分别从教学细节与创新实践维度展开分享,团队教师积极参与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与课堂设计新思路。

聚焦细节,深耕教学内涵。会议伊始,杨桢老师首先从夯实基础、培养批判思维和强化心理建设三方面,分享了教学实践经验。考虑到C级班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她着重强调基础知识点教学的重要性,主张把基础讲透彻,让学生听得明白,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杨桢老师认为,理想的课堂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而应让学生深度参与。为此,她通过挖掘单词来源及其背后故事,设计有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挑错,以此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在师生心理建设方面,杨桢老师指出,不能因学生英语成绩欠佳就对他们另眼相看,要看到学生在其他学科的闪光点。她还建议教师通过组建小群,实现教学互助,获取心理支持与教学启发。

好的教学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杨桢
理论实践相融合,AI赋能课堂新变革。杨雪老师以 “AI 协同多元互动教学模型在大学英语 IV 中的创新实践” 为主题,展示了技术赋能课堂、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创新探索,令人眼前一亮。她先剖析传统课文讲解模式的局限与教学痛点,随后结合社会文化理论、生成学习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提出 “人机 - 人际 - 人境” 多元互动教学理念,并强调其核心价值在于技术工具性与教育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杨雪老师分享了诸多借助 AI 技术设计的课堂活动。以第一单元为例,开展 AI 协同分享式阅读学习,达成 “合作探索 - 分享收获 - 共建课堂” 的目标;第二单元从历史视角解读 Smart Cars 的发展,借助可视化技术发展史让旧课文焕发生机,同时利用 AI 辅助开展 Smart Everything 仿写活动,助力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第三单元通过小组协作分块认领,共建面试技巧的 7 个关键环节;第四单元举办 “全球青年会客厅” 活动,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利用 AI 软件生成虚拟 “国礼” 概念图,深化跨文化理解;第六单元在 AI 支持下引导学生开展 “校园生活节奏调研”,进行学术研究初体验,探索多维度的 “时间” 概念。杨雪老师强调,技术引入不仅能拓宽学生认知边界,还赋予学习过程社会文化意义。

技术扩展互动广度,但教育深度根植于人的联结性与主体性。——杨雪
总结升华,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许春燕老师以教C级班的“挫败感与获得感”为切入点,对本次分享会进行精准总结,高度评价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认为其让老师们长见识、增知识、获启发。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两位老师的分享进行复盘与补充。此外许老师还提出,可通过课前问卷挖掘课文触发点,展示了视频、图片等多模态教学方式,并介绍借助微助教平台等工具,丰富课堂活动形式,提升学生参与度和趣味性。同时,她强调要平衡课堂的“热闹”与学生的“获得感”,创新语言知识教学形式。许老师以 “让学习真正发生” 作为结束语,强调教学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她指出,课堂三要素 —— 教材、学生、教师,需科学组合设计,实现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许老师引用 “好的教育不只是老师带着真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真理”的理念,为本次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教研活动开展多少次都不为过,重要的是让学习发生!——许春燕
此次大学英语C级班的教学分享活动,两位杨老师从不同视角展现了各自的教学风采,许老师的总结复盘全面精准且富有共鸣。现场氛围松弛而温暖,老师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场分享会不仅是一次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一场教育初心的回归——技术为翼,人文为根,师生共赴成长之约。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与理念将为大学英语C级班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